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研究的问题
蛤壳为文蛤或青蛤的贝壳,有生品和煅品两种规格。由于煅法所需的工艺条件需耗费较高的成本,经济效益没有生品的高,近年来饮片加工企业对煅制品的加工逐渐减少。入药现多用生蛤壳,其长于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而煅蛤壳质地酥脆、易于粉碎,水煎时有效物质较生蛤壳更易煎出,多内服起制酸止痛的功效。目前现行的2015版《中国药典》及《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都有记载蛤壳的炮制采用明煅法,但是并没有明确记载明煅法所用的具体条件及工艺标准,煅制火候的判断通常靠经验,相对比较混乱,而由于煅制的火候不一致可能会造成制品的质量不一致,从而对药效产生差异。综上所述,现行的炮制标准对饮片加工企业的生产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本次研究将针对现行药典及相关中药炮制规范中未作明确规定的明煅法的具体工艺参数(煅制温度、时间、性状)及相关炮制条件进行探究,以寻求比较适宜的煅制条件,为煅制工艺的发展作基础性的完善。
文献综述
目前采用煅制法炮制的贝壳类中药中与蛤壳相似的有牡蛎、珍珠母、瓦楞子等。煅制是在高温条件下处理药材,主要目的是使其变得质地酥脆,更易于粉碎,药效成分便于煎出,增加了疗效。对于这些贝壳类的药材煅制的火候标准都依赖于经验,掌握的比较混乱,火候不同会造成的药用价值的差异。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对蛤壳、牡蛎、珍珠母的传统煅制火候及传统质量要求和煅制工艺改革的趋势等进行总结。上述三种贝壳类中药煅制后入药盛行于宋代,煅制火候一般要求火煅通红、煅赤、入火中烧令通赤等。现行的国家药典以及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对上述三种贝壳类的药材也同样采用煅制法。大多数煅制火候的标准以武火煅制酥脆武火煅制红透为主。煅制品的外观性状要求以白色为主,有些呈不同程度的灰色。在煅制工艺上的不断变迁,造成各地的煅制火候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大型饮片厂的煅制设备采用反射炉煅,煅制温度达900~1000℃左右,锻制时间依药材不同而随之灵活调整,例如牡蛎个大且厚,煅制时间一小时左右,蛤壳相对较薄,煅制时间半小时就足够煅至酥脆。上述是武火煅制,用时较短。此外,也有采用文火长时间煅制的,一般在密闭式煅炉中进行,温度可到200℃~350℃,用时八至十二小时。此外,也有加辅料闷炒牡蛎的方法。但这些工艺的改变没有科学依据,盲目性较大。总体来所,火候的控制依赖于经验,煅制品的没有客观详尽科学的质量标准。在煅制火候上温度范围从200℃~1000℃,差异较大。煅制品的外观性状也有差异,内在品质是否一致也值得继续探究。而蛤壳、牡蛎、珍珠母等药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无机碳酸钙在825℃~896.6℃便分解成氧化钙等,是否会对这类药材的药效产生影响,有些推论认为碳酸钙的分解会使得制酸止痛的效果增强。对于这一煅制质量与内在药效的问题,并未长期结合生产与临床应用的的情况进行科学的检测并予以阐明。所以需要对煅制的具体工艺参数以及质量标准进行更加科学的探讨,优选煅制工艺,并且制定相应的更科学和实际可行质量标准,一次来保证药效的安全、稳定、可靠。
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验将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究蛤壳的最佳炮制工艺。以蛤壳煅制品与生品煎出液中Ca2 含量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对蛤壳煅制方法进行优选。实验一律采用明煅的煅制方法,选择煅制温度和煅制时间两个因素,时间选择2个水平,温度选择5个水平。进行煅制后,再以生蛤壳作对照,总共11组样品作平行测定Ca2 含量,对Ca2 煎出程度比较之后,初步对煅制的条件作出优选。
1、实验目的:探讨蛤壳的最佳煅制温度与时间,为煅制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依据。
2、实验方法:针对一系列不同条件下的煅制品进行多指标综合分析。
3、实验仪器与试剂: 马福炉、粉碎机、筛子 、分析天平、称量纸、锥形瓶、滴定管、量筒、稀盐酸、10%氢氧化钾、甲基红指示剂、钙黄绿素指示剂、乙二胺四醋酸二溶液(0.05mol/L)。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鼠源衣原体MoPn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文献综述
- 苔藓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献综述
- RIPK3基因缺失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肥大的影响文献综述
- salusin-α对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新型哈尔敏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研究文献综述
- RhoGDI在PDGF-BB诱导HA-VSMC表型转化及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氧化前胡素对LPA诱导的神经病理疼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雷公藤甲素抑制转录因子Nrf2诱发小鼠睾丸损伤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 盾叶薯蓣改善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 竹节香附素A调控ROS/JNK信号通路诱导人骨肉瘤细胞HOS凋亡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