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背景
七叶树属为落叶乔木稀灌木,叶对生,系3-9枚(通常5-7枚)小叶组成掌状复叶。本属约30余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1]。国内外对七叶树属药用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七叶树、日本七叶树(A.turbinata)、天师栗等的化学成分、药理以及临床试验的研究上[2]。七叶树属中主要成分为苷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黄酮类、甾醇类等,还包括一些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成分。
本属欧洲七叶树Aesculus Hippocastanum L.为落叶乔木,通常高达25-30米,胸高直径2米。小枝淡绿色或淡紫绿色,嫩时被棕色长柔毛,其后无毛。冬芽卵圆形,有丰富的树脂。掌状复叶对生,有5-7小叶;小叶无小叶柄,倒卵形,长10-2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短急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钝尖的重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近基部有铁锈色绒毛,主脉凸起,侧脉约18对,在两面均显著;叶柄长10-20厘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20-30厘米,基部直径约10厘米,无毛或有棕色绒毛。花较大,直径约2厘米;花萼钟形,长5-6毫米,5裂,边缘纤毛状,外侧有绒毛;花瓣4或5,长11毫米,白色,有红色斑纹,爪初系黄色,后变棕色,外侧有稀疏的短柔毛,边缘有长柔毛,中间的花瓣和其余4花瓣等长或不发育;雄蕊5-8,生于雄花者较长,长11-20毫米,花丝有长柔毛,花药被短柔毛;雌蕊有长柔毛,子房具有柄的腺体。果实系近于球形的蒴果,直径6厘米,褐色,有刺长达1厘米;种子栗褐色,通常1-3粒,稀4-6粒,种脐淡褐色,约占种子面积的1/3至1/20。花期5-6月,果期9月[3]。该树原产于伊朗、印度北部、小亚细亚、欧洲巴尔干地区至高加索地区,以美观的外形和极强的适应性广种于全球。本种的树冠广阔,可作行道树和庭园树。木材良好可制造各种器具。其种子和树皮都是欧洲的传统民间药物[4],花也具有药用价值[5]。
欧洲七叶树的不同部位所含主要活性成分不同,如种子中的七叶素,叶子与花中的挥发油,以及树皮中的香豆素[6]。它的种子即马栗子,含有皂苷(七叶素)和一些其他活性成分如香豆素衍生物、黄酮类、挥发油、单宁等,被应用于治疗静脉曲张、痔疮、局部溃疡、癌症等疾病,且可能有抗炎、抗组胺抗血管生成和凋亡等作用[7-8]。
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金属离子络合法、荧光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中有两个交叉共轭体系,即A环苯甲酰基系统和B环桂皮酰基系统,产生两个紫外吸收谱带,分别在240~280 nm(I)和300~400 nm(II)。此类化合物的苯环上多有酚羟基取代,因此在碱性条件下,两个紫外吸收谱带可发生红移。利用这一光谱性质,可在其紫外波谱最大吸收波长处,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9]。
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其稳定、可靠、高效、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成为中药研究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10]。多数情况下HPLC法可以同时检测10种左右的化合物,通常在45-50分钟内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分离结果[11]。多数黄酮结构中存在桂皮酰基与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在200~400 nm长区域有强烈的紫外吸收,因此用HPLC法检测时灵敏度较高[12]。黄酮类化合物常带有酚羟基,在水中会部分解离,而未解离的羟基与固定相作用较强,从而导致拖尾。所以黄酮类化合物的反相HPLC中需要加入酸如乙酸、甲酸、磷酸或高氯酸等调节pH抑制解离,克服拖尾现象[13]。
二、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研究七叶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药效活性的综述;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黄酮F1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方法学考察。
三、采用的研究手段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鼠源衣原体MoPn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文献综述
- 苔藓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献综述
- RIPK3基因缺失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肥大的影响文献综述
- salusin-α对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新型哈尔敏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研究文献综述
- RhoGDI在PDGF-BB诱导HA-VSMC表型转化及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氧化前胡素对LPA诱导的神经病理疼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雷公藤甲素抑制转录因子Nrf2诱发小鼠睾丸损伤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 盾叶薯蓣改善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 竹节香附素A调控ROS/JNK信号通路诱导人骨肉瘤细胞HOS凋亡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