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106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阻滞及其作用机制文献综述

 2022-12-31 03: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课题来源:自然科学基金与部、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

课题依据

在中国,癌症病人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六分之一,肺癌死亡率为610.2 /100,000人,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以上[1]。同时肺癌在发达国家的预后也较为不好,因此肺癌在发达国家的死亡率也位于第一[2]。肺部恶性肿瘤大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有三种主要的亚型:腺癌(ge;40%),鳞状细胞癌(25-30%)和大细胞癌(10-15%)[3]。但是只有20%至30%的确诊病例受到根治性手术,而另一些则为局部晚期病变(III期)或远处转移(IV期)。大部分不能手术的NSCLC患者的长期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为8%到15%,中位生存期时间仅为4-5个月[4]。目前对于NSCLC患者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是铂类联合化疗,也就是是铂类化合物与第三代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喜树碱和紫杉烷联合使用[5,6]。但是联合治疗的副作用很严重,临床上使用时应当注意,比如铂类复方制剂的胃肠毒性非常大,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延迟性腹泻,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治疗中断甚至危及生命[7]。如今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由于他们与神经毒性、肾毒性和胃肠道毒性有关[7,8]。而这些毒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的选择性较低,因此,寻找具有高效率和低器官毒性的新的活性药物是迫切而必要的。一些喹诺酮化合物能够逆转多重耐药性或引起细胞毒性作用,表明它们除了抗菌作用外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9]

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周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细胞周期调控因为其与细胞生长增殖有关,而肿瘤的特征就是异常增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细胞周期的研究,设计一些改变细胞周期的药物,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被杀伤。目前主要的细胞周期调节剂有以下几种:

(1)Palbociclib,一种口服可用的吡啶并嘧啶衍生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抑制剂,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Palbociclib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4(CDK4)(IC50,0.011mu;mol/ L)和CDK6(IC50,0.016mu;mol/ L)的抑制剂,对36种额外的蛋白激酶组没有活性。

(2)Ruxolitinib,一种激酶抑制剂,抑制Janus相关激酶(JAKs)JAK1和JAK2,介导对造血和免疫功能重要的若干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信号。JAK1和JAK2将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招募至调节基因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

(3)Rigosertib,一种非ATP竞争性小分子抑制剂,可同时抑制PI3K和PLK信号通路。这两种途径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Rigosertib在多种肿瘤类型中表现出潜在的抗肿瘤活性。Rigosertib可以改变基因表达,导致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在G2期阻滞,从而使其凋亡。 它在正常细胞中导致的是在G1期和G2期无细胞凋亡的可逆性细胞停滞[10]

主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拟通过DCFH-DA法、PI单染色法和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来研究LZ-106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及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