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球蛋白纳米囊载药系统处方工艺研究及评价文献综述

 2023-01-15 05: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背景

恶性肿瘤作为全球居第二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并有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全球癌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266万和756万,预计到2015年将有1500万新发病例。因此,控制癌症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际上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约80余种,紫杉醇是目前了解的唯一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

紫杉醇作用于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微管是真核细胞的一种组成成分,它是由两条类似的多肽(alpha;和beta;)亚单位构成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形成的,具有重要的功能,涉及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运动,细胞形态的调整,激素的分泌,颗粒的转运,受体在细胞膜上的固定以及细胞的能动性。正常情况下,微管和微管蛋白二聚体之间存在动态平衡。紫杉醇可使两者之间失去动态平衡,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防止解聚,从而导致维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导致细胞死亡,紫杉醇可以再缺少三磷酸鸟苷(GTP)和微管相关蛋白(MAP)的条件下诱导形成无功能的微管,而且使微管不能解聚,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紫杉醇于1981年进行了Ⅰ期临床试验,1985年进入Ⅱ期临床。1992年美国FDA批准其用于卵巢癌的治疗,1994年批准治疗乳腺癌,目前广泛应用于肺癌,头颈癌,胃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及与艾滋病相关的Kaposi肉瘤的治疗。

由于紫杉醇难溶于水,因此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紫杉醇注射液(Taxol)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和无水乙醇(1:1,V/V)混合物作为溶媒,但该溶媒带来很大的临床风险, Cremophor EL在体内降解时能释放组胺,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Cremophor EL还可在血液中形成微小颗粒包裹紫杉醇分子,影响药物分子向组织间扩散,影响抗肿瘤效应。

由于传统的紫杉醇制剂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研究者对紫杉醇的剂型进行了改良。在现代药物传递系统领域中,纳米粒大小界定在1-1000nm之间,药物被分散,包封,吸附于聚合物粒子上,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可以制成纳米球和纳米囊等,所用的聚合物为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于纳米粒性质上的优越性,纳米载药系统已经成为国内外医药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已经研发成功的紫杉醇新剂型包括:白蛋白纳米粒(AbraxameTM)、紫杉醇胶束共聚物(Genexol-PM)、紫杉醇脂质体(力朴素)等。上述紫杉醇新剂型避免了采用Cremophor EL作为溶媒,可缩短药物的输注时间、降低过敏、骨髓抑制和脱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其中紫杉醇脂质体(力朴素)于2006年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其在保留紫杉醇的肿瘤生长抑制活性同时体现了纳米制剂能够降低游离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特点,具有和紫杉醇相似的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能力,在治疗晚期胃癌上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应用较多的纳米递药系统,如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等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如稳定性差、载药量低。例如实心纳米粒只能在表面进行载药,这极大的限制了载药量并且降低了药物的稳定性,也不能灵活的释放药物。一般纳米粒和脂质体的载药量不会超过10%,为了达到治疗效果,必定需要增加给药剂量或给药次数,不仅给病患带来痛苦,由于更多辅料的摄取,势必增加了制剂的系统毒性,带来用药风险。

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