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布芬原料药的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7 05:02

吲哚布芬,化学名为()2-〔4-(1-氧代-2-异二氢吲哚基)苯基)丁酸,分子式为C18H17NO3,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属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可以可逆性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使血栓素生成减少。

另外,还能够抑制二磷酸腺苷,抑制肾上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抑制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因此,可以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可以降低血小板的黏附性。

在临床上可以用于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也可以用于静脉血栓形成,还可以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栓的形成。

吲哚布芬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烷B2(一种强大的血小板聚集活化剂)的产生;抑制由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胶原蛋白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中三磷酸腺苷,5-羟色胺,血小板因子3,血小板因子4和beta;-凝血酶的水平,减少血小板粘附力。

对于活化剂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在单次口服200毫克吲哚布芬后2小时达到最大抑制作用,12小时后仍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90%),且可在24小时内恢复。

吲哚布芬口服吸收快,2小时后血浆浓度达到峰值,半衰期为6-8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99%,其中75%的药物为葡萄糖醛酸形式排泄物中的结合物,其一部分以其原始形式排出。

早期研究表明吲哚布芬具有一定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但具体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吲哚布芬的作用机制越来越明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