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自1911年昂纳斯发现超导现象以来,超导技术快速发展,目前超导技术在通信、交通、能源、医疗等许多重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超导材料也已广泛应用于超导磁体、超导电缆、超导电机、磁悬浮、超导储能装置等许多高新技术当中。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在不断提高,将临界温度低于25-30K的超导体称为低温超导体,临界温度高于25-30K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基于低温超导材料的应用装置一般工作在液氦温度 (4.2K及以下),基于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装置一般工作在液氢温度(约20K)至液氮温度(约77K)之间。目前,超导材料应用最多的领域就是制作各种用途的超导磁体,它可以实现常规导体材料无法实现的磁场强度、磁场梯度和磁场均匀度。而超导磁体的性能测试往往需要将其降温到其工作温度区间。
2.研究意义:目前的超导体常用的冷却方式按工质相态可分为液态、固态、气态几种。传统使用的液态工质冷却系统管路复杂、还需巨大的液氮杜瓦,庞大的体积限制了这种冷却方式的使用,目前仅在大型磁体冷却领域应用较多;固态方案主要为固氮冷却,它避免了液态工质对超导磁体冲刷的机械扰动,但由于超导磁体产热,固氮温度会上升,难以长时间运行;气态方案主要是低温氦气在超导磁体与制冷系统之间进行循环,氦气从制冷系统获得冷量,进入超导磁体吸收热量,在外力作用下返回冷却系统,再次获得冷量,完成循环,适合小型、高临界温度超导磁体的冷却。得益于小型低温制冷机的发展,还有一种冷却方式不需工质,将制冷机的冷头与超导磁体直接接触进行冷却,这种方式结构紧凑,系统形式简单,但制冷机的冷头总是存在震动,这并不适合对于稳定性要求很高的超导磁体的冷却。本课题基于GM制冷机,设计一种适合高临界温度小型超导磁体冷却的低温冷源,以克服制冷机直接冷却存在的问题。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本课题要设计一套可用于超导磁体冷却的低温冷源,基于住友CH-100型GM制冷机,包含冷头换热器与低温循环泵两大构件,其设计与优化是本课题的关键问题。
1.换热器型式的选择 换热器类型多样,按原理分主要有间壁式、蓄热式、混合式等。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典型的紧凑间壁式换热器,换热器中通道较多,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广泛地应用于大型氦低温系统中,但GM制冷机冷头面积很小,板翅式换热器难以与冷头直接耦合;换热罐式换热器易于安装,通过螺丝和GM制冷机冷头连接,但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比较大,换热效率不高;绕管式换热器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但绕管必须通过锡钎焊和冷头连接,过高的温度会对冷头造成损伤,影响冷头制冷性能。综合考虑冷头换热器尺寸、对换热性能要求高,能够与冷头较好耦合,拟设计一种多通道换热器,解决上述问题。
2.低温下换热器设计存在的问题 低温换热器与常温换热器相比,应用条件更苛刻,对效率和压降的要求也更高,且需考虑变物性的影响等因素,所以其设计更加复杂。换热器的经典设计理论包括对数温差法和效率-传热单元数法,但其应用条件基于几个假设:稳态、可忽视与环境的热交换、无轴向导热、热容率不变、一致的局部和整体的传热系数等。但低温下应用时,换热器受轴向导热、环境漏热和物性剧烈变化的影响加剧,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换热器实际运行偏离原始设置值。
3.低温循环泵的设计要求 本课题低温泵工作在闭式循环系统,为尽可能减少低温泵损耗的冷量,要求低温泵工作在最高效率点。设计时需要对泵的叶片出口角等参数进行优化,以使得泵在工作时有高的流动效率。此外,泵的功率损失主要有水力损失、容积损失、机械损失。由于泵工作在77K温区,常规的机械密封设计可能效果不佳,使容积损失增大。传统的低温密封采用普通接触密封技术,典型结构是一种金属波纹管式结构,嵌入碳质静环,压配在金属附件或静环架上,但这种方式组合材料中不同材料的不同收缩将使运行的静环变形,寿命缩短甚至密封失效,因此设计时考虑采用低温屏蔽泵,将泵和驱动电机都被密封在氦气压力容器内,取消传统离心泵具有的旋转轴密封装置,可以做到完全无泄漏。低温会使常规润滑失效,造成机械损失增加,因此需要寻找适合77K温区的润滑方式。
三、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基于本课题涉及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如下方面的调研: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