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
1.理论背景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历来举足轻重。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到民国时期的《壬戌学制》,到如今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更是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
2.实践背景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现实的世界是无限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 提倡通过“牧养想象”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我们要竭尽全力地为儿童守护能够牧养想象的草原。”可见,想象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被保护和引导。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是儿童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总能志趣盎然的发现与成人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儿童的视角。因此,这一阶段是奠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而写作能力就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想象作文作为义务阶段的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展示着学生人际交往、口语表达、思维水平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对想象作文的写作兴趣,变兴趣为习惯。从培养学生感兴趣到发展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从心里产生对想象作文的写作热情。这是一次繁复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教育实践。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的想象作文中的地位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古人云“人有七情六欲之苦”,人生而在世,各个品行、相貌、习惯皆不相同。《吕氏春秋》又云:“海上有逐臭之夫”,故而能引起人们兴趣爱好的东西各个相同。而如今,我们的教育是处于大班额下的班级授课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具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维持已经具备的写作兴趣,并促使学生的写作兴趣朝向良好方向自主发展的的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小语界对于想象作文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然而许多一线教师都对想象作文的教学只是依托语文教材,许多学者都认为想象作文是最容易被学生接纳的一种作文形式,想象作文对儿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想象作文的教学策略大多停留在激发兴趣阶段,我认为应更进一步提出对想象作文起始阶段的研究,分类型分阶段的对想象作文的种种类型、不同阶段进行引导。让兴趣培养作为一种有力手段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想象习作。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想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想象几乎无处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想象则是“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不同的维度我们可以将想象进行分类,具体说来:从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顾名思义无意想象就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则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从想象创造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简单来说我们在读《红楼梦》时,看到作者描写林黛玉相貌的语言时,我们的脑海中会不自觉的想象出一个娇弱的古典美人形象,这就是再造想象,而作者曹雪芹在创造《红楼梦》时对林黛玉相貌描写的设定则是属于创造想象。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有了这种心理过程我们才能阅读到现存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