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题背景和意义:
赋,作为一种文体,始于战国时代,在汉代达到兴盛,而到了魏晋时期,赋体文学仍然盛行一时,左思的《三都赋》曾一度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但是历代以来,学者对赋的研究远不及诗歌,对魏晋赋的研究更不多见。
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美学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受到玄学的影响,崇尚简约超然、富于哲学意味的美。人物品藻从汉代实用性质的品评转到了审美意义上的品藻;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从先秦的“比德”转为对自然界本身的欣赏;主体的审美心胸也得到了重视。同样受玄学的影响,魏晋时期的建筑美学突出开放的胸襟,人们将对现实和自然的思考和体悟融于建筑之中,使建筑成为士人复归自然的寄托。而魏晋时期的文学也深受美学的影响,比如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象”使文学从重视客观事物的描摹逐渐转向对主体情感的注重。
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具有风格性和象征性,体现着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的内涵。建筑是空间与实体的结合,而文学的想象充斥在空间之中,建筑与文学作为两种艺术门类在审美理想、创作方法等多方面有着相融互通的特点。而魏晋赋的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与建筑关系密切的赋多以京都宫殿为题材,例如左思的《三都赋》、何晏的《景福殿赋》、张协的《玄武馆赋》等等。本文将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入手研究魏晋赋,分析文本中的建筑描写,并采取学科交叉的视野,结合美学、艺术学的视角分析魏晋赋体文学和魏晋建筑美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魏晋赋以及魏晋时代的建筑所蕴含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价值。
- 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本文主要研究三个内容。
首先,是对魏晋赋的研究。魏晋赋体文学数量较多,且题材类型较多,有记述征伐之事的文章,也有述志言情的文章。而本文着眼于与建筑有关的魏晋赋,将以[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京都”、“宫殿”部分以及[清]陈元龙的《历代赋汇》中“都邑”、“室宇”部分为主要文本来源。
其次,是对魏晋建筑美学本身的研究。对魏晋建筑美学的研究要基于对魏晋时期美学的研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并得出综合的认识。
最后,是魏晋建筑美学与魏晋赋体文学二者关系的研究。本文将从原始文本出发,采用跨学科的视野,探究魏晋时期有关建筑的赋体文学中的美学内涵。
而以上研究难点都以准确阅读有关建筑的魏晋赋原文为前提。同时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魏晋时期的建筑美学进行深化认识与探究。魏晋建筑美学研究如何有机结合魏晋赋体文学研究,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首先,从魏晋赋研究的角度看,一些魏晋赋体文学本身的序言已对赋体文学的源流以及作品本身的写作动机、方法及情感有所阐释,如左思的《三都赋序》便强烈反对诗性的放纵,并呼吁在赋中要有更准确的事实。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描述了赋的来源和审美特点并罗列了汉至魏晋的部分著名赋作家。但是后代论赋的专著却少于诗词评论,有元代祝尧的《古赋辩体》、清代李调元的《赋话》等等。而有关建筑的魏晋赋,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的“京都”、“宫殿”部分有所收集,而清代陈元龙的《历代赋汇》也在“都邑”“室宇”部分也有所辑录。
现代关于魏晋赋的研究中,杨胜寛在《魏晋赋泛论》里梳理了魏晋赋的分类及音律特点;何玉兰在《魏晋赋述评》中总结了魏晋赋家论赋的热门话题有“诗赋欲丽”及“以情纬文”等;曹大中在《论魏晋赋学》中分别总结了曹丕、陆机、左思等人的赋学观点;赵逵夫在《魏晋赋的局限于拓展》中按照历史顺序梳理了魏晋赋不同时期的特点。关于魏晋赋的注本和专著还有赵逵夫主编的《历代赋评注(魏晋卷)》,毕万忱、何沛雄、罗慷烈编的《中国历代赋选(魏晋南北朝卷)》以及程章灿的《魏晋南北朝赋史》等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