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与防治手段 Past, Present and Future:Research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文献综述

 2023-02-14 07:02

一、拟研究的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又称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严重的智力致残症,病人从早期轻度记忆损害发展到晚期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随着全球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速,AD患病率逐年攀升。令人遗憾的是AD不能被治愈、延缓或预防。目前治疗AD药物种类和疗效均十分有限,而临床需求十分迫切、市场空间非常巨大。自从2004年美国FDA批准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上市以来,再没有新型抗AD药物上市,期间有数十种新药研究终止于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抗AD药物研究陷入僵局。本研究拟搜集整理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手段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针对AD防治手段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拟查阅大量中西医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中西医关于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手段的研究成果。

2.比较分析法:本研究拟对比中西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总结中西医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

3.跨学科研究法:本研究拟从医学、药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为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手段的研究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三、文献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约占老年性痴呆症病例的70%。临床上AD呈现出起病隐匿、病程长且为渐进式加重、语言记忆功能损害,在发病初以近期记忆障碍为主,进行性的发展为远期记忆障碍,认知能力、社会活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患者还会伴随抑郁、帕金森综合征和黑质-纹状体神经元退行性病变[1]。据有关研究统计,AD在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0 %,而8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近一半患有AD,全球有超过3500万人患有AD[2],并且A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最新报道显示,2018年美国AD患者大约五百七十万,中国达到八百多万;全球范围内,每三秒便增加一位AD患者[3]

我国中医学没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但关于老年痴呆的论述很早就有文字记载,产生了较系统的学术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关于痴呆的记载,在《左传》中首先提出了与痴呆有关的概念。在唐宋时期也出现了关于痴呆的文献资料, 1805年北宋时期陈直就编写了现今世界上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其中涉及了与老年痴呆有关的话题,但并没有明确界定老年痴呆,而是将痴呆定义为 呆症和 健忘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对于老年痴呆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杂证谟》中第一次对痴呆的病因、辨证和治疗进行论述。 清人王清任通过进一步研究与大脑有关的中西方资料后,撰写《医林改错》时提出痴呆的出现是由于脑功能的障碍。[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