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拟研究的问题:
- 在二语语音习得过程中,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音发音的习得程度受到学习者学习年龄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习得程度有什么不同?这体现了二语语音发音习得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对比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平衡或取舍?
- 为了提高二语语音发音的准确性、地道性、流利性,对中国幼儿英语学习者有何建议?
研究手段:
- 语料来源:中国知网以往对于二语习得关键期理论的研究文献
-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以现阶段正在中国进行二语习得的3-5岁幼儿为调查对象,总体调查不同起始阶段的幼儿在二语习得初期和习得一段时间后(以阶段性考试为节点)的语音习得情况,以及学完整个课程后的语音习得情况(和阶段性考试语音习得情况对比)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辅助以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和学习结果。
- 根据调查结果总结规律并给出建议
理论基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来源于生物学,1953年最早由神经生物学家Penfield和Roberts提出。他们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发育有关,随着大脑的成熟,语言功能在左脑某一部位确立,形成大脑的语言偏侧优势。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认为从婴儿出生到青春期前期是母语习得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语言可以轻松、迅速、自然习得。而关键期以后,要学习语言就变得相当费劲,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将永远无法完全习得语言。
-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发展与争论:
- 支持者观点:
1)第一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
2)Pinker在《语言本能》中指出大脑神经细胞新陈代谢率降到成人一样厚开始萎缩,语言发展就像牙齿一样受到成熟时刻表的控制。
3)Oyama(1978)调查在美国居住的以意大利语为第一语言的年龄在2-6岁的60个受测者发现年龄越小越具有二语习得优势
4)Johnson和Newport承认二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认为人在6岁以后学习外语的能力开始衰退。
- 反对者观点:
l)Hakuta认为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中没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和明显的断层,无法证明关键期内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之后有质的差异以及无法证明环境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DifferenceTranslation Of E-C Plant Metaphors文献综述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翻译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Intercultural Tourism Translation文献综述
- 《永别了,武器》中的死亡意识 Death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文献综述
- 小说《荒野的呼唤》的标题内涵解读Reading of the Titles Implications in the Novel The Call of The Wild文献综述
- >中女性形象的解析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Rip Van Winkle文献综述
- 战争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女性主义觉醒之路 The Road to Feminism Awakening in the War Novel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文献综述
- 盖尔·琼斯小说《五铃》中的文革书写文献综述
- 中国神话英译本中的副文本分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