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
1. 理论背景: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批判性语言学”。除了语言理论之外,该方法还借鉴了马克思、福柯等的社会理论,将语言分析与社会分析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融合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语言分析方法的跨学科研究视角。CDA认为话语是一种构建性、历史性的社会实践,不仅能为社会结构所构建,而且能形成特定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作用于社会结构的构建。新闻话语是具有特殊劝服功能的大众话语,CDA可以用于透析新闻话语暗藏的权力与意识形态,探清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影响社会实践。
2. 实践背景:当今全球化逐渐推进,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愈加频繁,话语权的争夺愈发激烈。国际新闻作为特殊的大众话语,对构建国家形象有重要作用。善用新闻话语能够形成或服务于特定的权力关系,从而构建、维系或强化其所需的意识形态。然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西方媒体仍主导着国际舆论,中国在争夺话语权的道路上任重道远。尤其在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后,很多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和该倡议高度关注,其新闻话语关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因此,我们要将话语与社会相结合,了解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话语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和辩护,促进国际舆论误会与冲突的化解,进而加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二、研究现状
批判话语分析发展至今,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运用其在新闻、教育、科学等领域进行话语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愈发增加,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运用不同方法对西方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目的。其中,林蔚、潘洁等运用语料库与批判性话语分析相结合;杨奇光采用福柯话语、知识与权力之间关系的理论,对《纽约时报》十年涉华报道进行分析;还有吴柳音等以中美部分主流报纸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美新闻报道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批判话语分析理论对新闻报道的研究层出不穷,推动着读者和媒体对新闻话语策略的认识,而众多学者的研究也为本选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材料。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西方主流媒体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新闻话语,理解其采用的话语策略。围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的报道,对于中国:
- 这些话语试图构建怎样的主体形象,是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由此反映了怎样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
- 从话语策略角度,这些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是如何在话语中体现出来的?
- 深入社会层面,这些话语可以用怎样的社会结构解释,反过来又可能对社会结构的构建带来什么影响?
四、研究手段
1. 以西方主流媒体媒体: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卫报》、《独立报》,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人报》、《金融评论报》,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新闻话语为对象进行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DifferenceTranslation Of E-C Plant Metaphors文献综述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翻译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Intercultural Tourism Translation文献综述
- 《永别了,武器》中的死亡意识 Death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文献综述
- 小说《荒野的呼唤》的标题内涵解读Reading of the Titles Implications in the Novel The Call of The Wild文献综述
- >中女性形象的解析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Rip Van Winkle文献综述
- 战争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女性主义觉醒之路 The Road to Feminism Awakening in the War Novel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文献综述
- 盖尔·琼斯小说《五铃》中的文革书写文献综述
- 中国神话英译本中的副文本分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