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逆向迁移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8 11:12

摘要:语言迁移研究已经不是新话题,尤其是母语迁移研究已经获得显著成就,相关文献数不胜数。虽然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第二语言对母语的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汇的汇入,文化的接纳,还表现在语音结构,语音认识,写作方式,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英语交流和英语教育在我国越来越被重视,以中国语用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二语对母语影响研究的理论渊源,以及现有领域的贡献与局限,进行综述研究,探讨英语对汉语的逆向迁移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二语对母语的影响,L2对L1的逆向迁移,语言文化,外来语介入,母语安全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频繁的语言交流中经常会出现将其他国家语言的发音与用法移植到自己民族语言体系中的现象,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丰富汉语语言体系的重要来源,然而与此同时在语言教育中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母语与英语地位失衡,母语意识淡薄,母语文化缺失等。

通过研究英语对汉语的贡献和冲击,深入分析原因机制和影响结果,在应用价值方面,深化教师对跨语言影响的理解,为双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在教学创新方面,从关联的视角思考双语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和习得效果,避免一种语言被另一种恶意吞噬,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语言文化方面,保护汉语文化,关注汉语语言生态,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有效国际交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
    1. 中外文献综述: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在语音(Takano 1985.Flegeamp;Eefting 1987),词汇(Casky-Sirmonsamp;Hiekson 1977),句法(Schachter 1974),母语腐蚀(Bettoni 1985)以及方言丧失(Hagen 1986)等层面时发现了二语习得者与母语单语者在母语知识体系方面的差异,而二语对母语的影响是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之一。Gass与Selinker(1983)认为跨语言的影响研究需要讨论影响维度,原因,如何影响,影响类型,制约因素,证明方法六个问题,且此时期的学者认为二语对母语的影响是一种逆向迁移。
    2. 研究动态:L2对L1的影响研究则起步较晚,初见于80年代末,系统研究集中体现在论文集《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一书中(Cook-2003)。2001年首届二语对母语影响的专题研讨会召开,会议论文集结成首部探讨此类问题的专著(Cook 2003),从宏微观方面阐释研究方法,从理论和时政角度全面论证。国内L2对L1的研究起步更晚,(孙东惠,2014);(王志东,2009)。而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复合能力假说,他是一种语言能力动态发展观,指二语学习者是拥有两种语法系统的心理复合体(Cook 1991:112), 挑战了传统的“母语能力静态观”(Jarvisamp;Pavlenko 2008:17)。从实证角度来看,从双语教育的视角出发,拓展到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神经语言学等领域。国内研究还处于介绍和综述国外成果的阶段,实证研究很少。
  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
    1. 研究主要任务:从语言迁移角度,分析迁移机制(如汉英词汇的相互借贷),汉英的语码混用等;英语对汉语在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逆向迁移作用,包括词的选择,句式结构和顺序,文学作品等方面,比如恩果先生常以family member 为例,常被译为“家庭成员”而忘记了“家人”这一最地道的表述方法。同时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分析英语对汉语语言结构及表达方式,母语文化认同感,教育考试制度的影响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冲击,从教育领域,计算领域到经济发展领域。从而对我国公民英语学习现状进行深刻剖析,阐释合理性与可行性,深刻理解语用负迁移的机理及利弊并认识到第二语言对母语影响的严重性,进而有助于教育行业做出适当的整改以实践正确的理论,教师也可以根据正确合理的研究结果进行教学法的创新和改革,学术界提高重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同时为国家的教育政策,语言政策,汉语教学的规范化和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比分析法
  3. 论文大纲

序言

第一章:英语热的社会现象以及英语对汉语逆向迁移造成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理论发展及实践成就

第四章:影响的实质即根源

2.1社会文化角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