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补偿理论在小说《北京折叠》英译本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2022-12-28 11: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研究背景及内容

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断裂,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极不连续,在中国文学市场中,科幻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状态。20世纪80 年代之后我国科幻真正开始走向正轨,通过市场走向国际。其中,刘慈欣创作的《三体》在2015年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随后,郝景芳创作的《北京折叠》在2016年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两本小说的获奖,其英文版译者刘宇昆功不可没,他的翻译帮助中国式科幻走向世界。不同于《三体》,《北京折叠》与现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联系密切,表现了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后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书中包含大量极具现代中国特色的政治和文化元素,刘宇昆的翻译促进了西方读者对现代中国社会和对中国人民生活的了解。

本论文拟用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阐释学中的翻译补偿理论分析刘宇昆对郝景芳作品《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的英译,分析译者在语言,文化和审美这三个方面对文本所进行的补偿处理,以期为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提供一些建议与方法。

  1. 理论基础

两种语言,即使非常相似,在词汇、语法、修辞、审美以及文化内涵上也会存在巨大差异,这就使得翻译中很少有完全对等的情况,因此翻译损失难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需要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 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缺损, 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 这种翻译过程就是补偿。

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中提出阐释学理论,即翻译是由四个步骤组成的一个阐释过程,补偿是整个阐释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斯坦纳的四步翻译过程是: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译者首先选定原文本并交付其信任,这是翻译的开始阶段。第二阶段是译者以暴力手段侵入原文本,即进入侵入阶段,提取文本的深层含义并满载而归;在吸收阶段,译者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加以权衡并决定如何取舍;最后,为了保持原文的平衡,译者还需在最后一步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弥补。在给予原文文本充分信任后,译者会用暴力手段入侵文本,提取深层信息,这必定会使原文有所损失,使目的语有所增益,同时造成了失衡。为了减少损失,恢复平衡状态,翻译这种阐释行为必须采取第四个步骤,即补偿步骤。斯坦纳认为,翻译应当恢复原文与译文、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均衡,只有原文与译文互惠,损益相抵,翻译的范式才是完整的。由此可见,补偿手段对翻译的重要性。

本文拟用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阐释学中的翻译补偿理论,结合具体的补偿策略,分析译者对《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英译本的处理,来阐释补偿法的应用。

三、研究手段

1.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翻译补偿理论的研究成果,掌握翻译补偿理论的应用,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译英的应用,从中发现问题,发掘新思想。

2.描述法:描述国内外有关翻译补偿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应用其中原理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3.总结归纳法: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翻译补偿理论归纳出结论,以验证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