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恶性肿瘤正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在我国一直呈上升趋势。
引起肿瘤发生的致病因素有很多,研究表明,在所有类型的肿瘤中只有5~10%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他大部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和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1]:其中7%的肿瘤与辐射及环境污染相关[2];14~20%的肿瘤与肥胖相关[3];18%的肿瘤与感染相关[4];30%的肿瘤与吸烟关系密切;另外35%的肿瘤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5]。
且以上各因素均可通过炎症与恶性肿瘤相关联,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炎症微环境是肿瘤的第七大特征[6]。
一般情况下,急性炎症有利于机体抵御感染,而慢性炎症则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介导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如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慢性炎症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肿瘤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早在1863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7]就观察到肿瘤组织中存在白细胞浸润现象,提出了慢性炎症和肿瘤之间存在关联的假设。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慢性炎症与肿瘤之间存在病原/病因学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抑制癌前病变患者或肿瘤易感染者的慢性炎症可降低肿瘤发病和复发的风险[8],慢性炎症患者更易继发各种肿瘤,大约15~20%的肿瘤患者都有潜在的炎症[9]。
例如,具有消化性结肠炎的患者,其发生结肠癌的可能性会增加10倍;长期或周期性地受石棉网、硅粉尘、吸烟引起的支气管炎可能诱发肺癌;慢性肝炎也被证明是诱发肝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多项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也均表明,服用NSAIDs可以极大地减少癌症的发生,尤其是消化道癌症,同时还可抑制肿瘤复发,促进肿瘤消退[10,1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