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作分析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文献综述

 2023-05-18 10:05

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麦克利兰(2005)曾在 1973 年撰写的名为《测量素质而非智力》的文章中对能力的概念下了定义,该文章后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引发了十分广泛的讨论。

他认为仅仅凭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是不合理的,因为包括技能在内的大部分能力,都与员工所能带来的绩效息息相关,但这些能力都属于人的潜在特征,无法通过智力检测体现出来。

例如: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因素决定着工作是否有效。

Mcquaid 和 Lindsay(2005)认为,任何求职者都是其所属社会文化环境的一员,在特定的环境下生存使得每一位求职者都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国内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及农民工这两大群体,尤以大学生为主。

国内学者谢晋宇、宋国学(2005)年提出,USEM 模型中的个人品质包含了其他个人特性和自我效能,各类技能主要包含了解决问题和沟通技巧等一般技能,其中学科理解包含了对技能和知识的理解,系统地分析和探索知识,认为 USEM 模型自我效能发挥核心作用,并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此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便称为就业能力。

郭志文和宋俊虹(2007)为厘清就业能力的概念,我国目前也有学者展开了对就业能力概念的梳理;罗恩立(2011);谢义忠等,(2013)但仍主要是围绕国外学者研究展开的。

国内学界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也基本上是以国外研究为参照,谭诤(2011)并没有跳出西方早期对就业能力定义的人力资本范畴,基本上还是从能力、技能、特质等方面对就业能力进行界定。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研究现状支沁(2020)按照生活教育理念之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日常工作分析中的小事开始,利用规则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分析中匹配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佳途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