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J.M.Rosow,R.Zager(1998)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发现在一些竞争程度比较激烈的行业,企业对职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与员工对工作的积极程度和竞争能力呈正比关系。Mincer(2009)提出了与J.M.Rosow,R.Zager相同的观点,他针对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员工工作效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当企业加强职员培训的开展力度,能够提高职员的留职率,相比那些不重视培训开展的企业来说,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普遍高。罗曼·文森特·皮尔(1990)表明员工培训的最终效果与企业的收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出员工良好的人生及工作态度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当人们受到一种积极精神的鼓舞,就能够轻易的把它聚焦在目标上,继而会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并进一步给予自身恰当的心理暗示,在工作中充分让这些积极态度得以体现,最终使得员工的工作状态得到提升,企业和员工都得到应有回报。与此同时A.ShekareyS.Heidarzadeh Arany(2014)对公司展开了一系列职业培训活动,主要涉及到素质培训、管理培训以及技能培训三个方面,他发现,职业培训的落实效果很大程度影响个人业绩,并结合公司现状进行了方案重设,从而有效提升公司员工的综合业绩。从员工成长的角度来看,戴维·乔纳森(2012)指出员工想参加的培训与企业提供的培训出发点不同,员工考虑到自我完善,而企业则考虑通过对员工培训来提升组织绩效,所以提供的培训课程与员工个人意愿往往有偏差。企业要帮助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与员工共同制订培训计划,这样个人就会有比较系统的发展思路。企业培训是双赢的事情,既可以提升企业效益,也可以帮助员工成长。Simone J.zolingen(2013)和乔纳森有相同的看法,他提出在加强培训活动和实际工作的关联性的同时,还要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相匹配。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全体职员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把企业员工培训与员工职业发展相结合,全面调动积极性。
通过以上所述可知,外国学术界针对培训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时间起步较早,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外对培训也越来越重视。其培训内容还涉及到培训的意义,培训对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培训方式等多个方面,给我国培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国内开始学习和借鉴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人力资源培训理论、技术和方法。给我国培训体系的理论构架研究与实践构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朱丽萍(2015)指出出于对企业成本控制的考虑,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而恰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人的管理才是最重要的。邓艺煊(2017)提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未受重视、员工培训体系较为混乱、员工培训也未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匹配。杜缘园(2017)分析得出中小民营企业在组织具体培训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会遇到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缺乏对企业培训的科学认知;二是没有专业化的培训团队;三是企业雇主直接干预和影响培训开发与课程设置。在探析企业员工培训存在问题的同时,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孙钰(2012)提出企业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要关注组织目标的达成,既要关注短期目标,也要考虑远期目标。郭菁(2017)对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提出的建议包括民营企业领导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培训工作;重视培训需求调研,并根据需求调研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查找当下急需提高或弥补的不足,设置培训课程,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来帮助员工全方位得到提升。陈明盛(2015)提出在企业培训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估机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考核、晋升的依据,对于企业培训体系建设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沙永明(2014)强调要做好培训后的跟踪工作。从老师和学员两个角度通过对其工作态度、业绩等的变化来评估课程的有效性。从而改进和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培训课程。
通过以上所述可知,我国学术界在培训研究理论方面的造诣仍然不如国外成熟,但是也获得了很多适合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培训开展道路上的借鉴的研究成果,给本文研究培训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