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课题背景
1.芳烃化合物苯并芘(benzo[a]pyrene,B[a]p)的简介及致癌机理
B[a]p 的发现及毒性: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致癌性多环芳 烃二苯并(a,h)蒽,是由英国的 Kennawayt Cook 等人于1928~1929 年发现的。此后,Cook等人于1932年从煤焦油中分 离出了另一个具有更强烈致癌性的多环芳烃B[a]p[8],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多环芳烃,特别是 B[a]p 致癌性的关注。致癌物质 在体内诱发一定类型的突变,产生一系列的致癌过程,这与该物 质本身或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有关[9]。国内外许多科学 家都致力于致癌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认为,可根据化学结构估计致癌的危险性以及致癌物质的致癌机理。
B[a]p虽然是高活性致癌剂,但并非直接致癌物,本身无致癌活性。B[a]p 进入机体后,除少部分以原形随 粪便排出外,一部分经肝、肺细胞微粒体中混合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 单加氧酶如CYP1A1、CYP1A2)激活转化为数十种代谢产物。其中,转化为羟基化合物或醌类的,是一种解毒反应;而转化为环氧化物的,特别是转化成7,8-环氧化物,则是一种活化反应[13],经过一系列代谢形成最终致癌物。
2.DT-13及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DT-13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其为难溶于水的白色无定形固体,分子式:C44H70O17相对分子质量:871.4676,化学名称25(R,S) Ruscogenin-1-O-[beta;-D-glucopyranosyl-(1→3)]-beta;-D-fucopyranoside)。1990年余伯阳等报道的短葶山麦冬皂苷C为上述结构的25R 单一构型化合物,其后吴弢等又从短葶山麦冬中分离得到25(R,S)差向异构体混合物,并命名为DT-13。由于该化合物在短葶山麦冬中主要以 25(R,S)混合构型天然存在,两种构型具有相似的 化学性质和药理特性,在目前的研究中常对二者不 做区分,并主要以DT-13为研究对象。
研究结果显示DT-13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及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余伯阳等研究表明:小鼠腹腔注射或者皮下注射 20 mg/kg DT.13对S180肉瘤有抑瘤作用,小鼠腹腔 注射10 mg/kg DT-13对艾氏腹水瘤也有显著抑瘤 活性。DT-13具有较明显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对于不同的肿瘤细胞株,其作用强度也不同。对于肝癌SMMC-7721、宫颈癌HeLa、肺癌 A549、乳腺癌MDA-MB-435细胞,DT-13的IC50分别为17,38,67和0.783moL/L。研究表明,DT-13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具有选择性,其抑制肿瘤细胞MDA- MB-435细胞增殖的能力强于其他细胞株。说明DT-13具有开发成抗乳腺癌药物的潜力。
二、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