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 恶性肿瘤仍然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其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老龄化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职业暴露、不良生活方式、生物学因素和遗传学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危险因素暴露频率与水平不断增长, 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态势, 中国也不例外。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临床上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一是因为治疗药物的全身分布导致患者的不能耐受,无法用药;二是由于肿瘤复发,重复给药后产生的多药耐药导致无药可用。因此设计特异的能靶向分布到肿瘤组织和细胞,同时智能响应性释药的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正常组织的药物暴露,提高靶区的浓度,显著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研究意义】
纳米粒作为抗癌药的载体是最有价值的用途之一。采用纳米给药系统进行肿瘤靶向治疗,其优点如下:
- 在一些病理情况下,机体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明显影响微粒系统的分布,如肿瘤组织由于快速生长的需求,血管生长很快,导致新生血管外膜细胞缺乏、基底变形,通透性增加(380-780nm,有时可以大到1.2mu;m,一般正常组织的功能渗透率截直径只有7nm),因而纳米粒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缝隙”进入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的淋巴系统回流不完善,造成粒子在肿瘤部位蓄积,称之为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又称为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现常利用EPR效应研究肿瘤的靶向制剂,EPR效应为纳米给药系统被动分布到肿瘤部位提供了可能。而表面良好的亲水性使得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在体循环中停留较长时间,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分布到靶区。
- 许多肿瘤细胞吞噬活性增强。
- 肿瘤的血管壁对纳米粒有生物粘附性。
因此,制备载盐酸多柔比星的CRGDYC-6-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对其体外性质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生物相容性较好,材料安全,具有较强主动靶向功能的纳米递药系统,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输送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研究方法】
1、以抗肿瘤药物盐酸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为模型药物,通过离子凝胶法制备CRGDYC-6-O-羧甲基壳聚糖载药纳米粒,并对其制备条件和处方工艺进行优化。运用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纳米粒的粒径分布,电位和形态进行考察,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
2、对载盐酸多柔比星的CRGDYC-6-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和6-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进行观察。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细胞模型,通过MTT法考察CRGDYC-6-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和6-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两种空白载体的细胞毒性。同时还考察两种载盐酸多柔比星载体的细胞毒性,从而得出载盐酸多柔比星的CRGDYC-6-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3、通过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观察和运用流式细胞仪定量考察载盐酸多柔比星的两种纳米载体在MCF-7细胞中的摄取行为,对CRGDYC多肽的靶向性进行一个初步的评定。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