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在细菌对普通抗生素的抗药性增强的背景下,纳米抗菌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为抑菌带来创新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经成功地探索了各种类型的有机和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用于抑菌领域。
[10,11]例如:(1)银纳米粒子(Ag-NPs);(2)碳基纳米材料,如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富勒烯和氧化石墨烯等;(3)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钛(TiO2),氧化镁(MgO),氧化锌(ZnO)和氟化镁(MgF)等;(4)化学修饰(抗生素修饰)的金纳米粒子(Au-NPs)。
每一种纳米抗菌材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细胞靶点、潜在的传递能力,以及整体治疗的优势和缺点。
[9] 这些研究中大多将纳米材料经过化学修饰或者同抗菌药物联用来达到有效抑菌的目的。
但单纯的纳米材料的物理结构对细菌的影响或者抑制作用的确切机制研究较少,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主要认为是一方面纳米材料能够通过静电作用附着在细菌膜上,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进而膜透性增加和纳米粒子在胞质积累。
另一方面,纳米材料给药后通过自由基形成(即ROS)引起的氧化应激引起的毒性。
受到仿生策略的启发,模仿病毒表面的突刺拓扑结构在病毒侵袭的过程中与细胞膜结合进而增加病毒感染性,我们设计了一种病毒状二氧化硅(VH-MSNs),我们选用VH-MSNs,着重于考察纳米材料本身和物理拓补结构在抗菌中起到的作用。
选用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代表性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实验,通过平板涂布计数法和抑菌圈法对VH-MSNs的抑菌效果进行评价,并考察了最小抑菌浓度和相应浓度下的细胞毒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