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胆汁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文献综述

 2022-12-26 05:12

一.背景介绍:

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的体液,由肝脏分泌产生,不由胃产生,储存在胆囊内。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200ml,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胆汁味苦,肝胆汁呈金黄色,而胆囊内的胆汁因经浓缩而成深绿色。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会引起胆道疾病。本实验材料为新鲜猪胆汁,其主要成分为胆汁酸类、胆红素、粘蛋白、脂类及无机物等。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约占胆汁总量的50%-70%,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猪胆汁中的胆汁酸主要由猪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3a-羟基-6-氧-5alpha;-胆烷酸和石胆酸组成,其中猪去氧胆酸约占40%,鹅去氧胆酸约占25%,它们存在的形式有游离型及结合型,大多数与甘氨酸、牛磺酸结合。猪胆汁味苦咸、寒,但其在民间使用却十分广泛,为既经济又有效的清热解毒之品,甚至有人把它称作“不花钱的抗生素”,临床实践证明本品确有清热解毒、止咳定喘和利胆的作用。

  1. 拟研究的问题:

在新鲜猪胆汁中提取并分离胆红素及三种主要的胆汁酸,并通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判断是否为正确成分。

  1. 采用的研究手段:

文献研究法、实验法、定性分析法。

  1. 实验优点:

目前大多数文献都是用已经提取过胆红素的粗品进行后续实验,并且只提取猪去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而我们打算从新鲜猪胆汁开始并且一次性将猪胆汁中的几个有效成分一起提取分离,优化实验工艺。

  1. 实验不足:

经查阅文献得知,猪胆汁中固形物大约占比11.5%,因此尽管实验中减少损耗,实验最后的收率也可能很低。另外由于我们打算从新鲜胆汁入手,而在前面粗品的制备过程中并没有十分具体的文献供我们参考,因此可能在摸索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1.由于提取溶剂未选择合适,导致胆红素无法结晶析出;

  1. 蛋白质水解未完全,导致粗品收率低;
  2. 有些反应时间过长,可能物质会发生变化,发生其他反应,导致变质。
  3. 可行性分析:

经查阅文献,我们整理出几种提取分离猪胆汁有效成分的方法,首先是针对如何提取胆红素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三种方法,分别是钙离子沉淀、离子交换以及二氯甲烷萃取法,通过比较可行性,我们最终选择萃取法。其次是针对胆红素何时萃取的问题,我们整理出两种方案,分别为先萃取胆红素及最后萃取胆红素,最后比较两种方法的收率、提取效果及操作难易程度。第三是针对鹅去氧胆酸的提取,如果只提取鹅去氧胆酸,可以采用钡离子沉淀法,但是我们实验打算通过一系列操作实现三种胆汁酸的全部分离,因此这个方法不可行。最终,我们整理出如下的实验方案。

  1. 实验方案:

新鲜猪胆汁解冻后,分为两份。一份先用乙醇醇化到含醇量70%,过滤,弃去蛋白质沉淀,将上清液浓缩除去乙醇,再用二氯甲烷萃取,静置分层,上层为胆汁酸层,加入NaOH水解蛋白,得到游离型胆汁酸粗品。下层二氯甲烷层中含有胆红素,旋蒸将二氯甲烷蒸干,加入少量无水乙醇,冷却析晶。另一份直接用二氯甲烷萃取出胆红素,再将上层胆汁酸加入NaOH水解。最后对比两种方法的收率、提取效果以及操作难易程度。

将粗品在浓硫酸催化下与甲醇形成甲酯,利用猪去氧胆酸甲酯与甲苯形成的加合物不溶于甲苯的性质将其分离。用乙酸酐将剩余胆汁酸甲酯转化成乙酸酯,利用猪胆酸甲酯三乙酸酯在正己烷中几乎不溶的性质将其分离。最后用无水乙醇结晶得到鹅去氧胆酸甲酯二乙酸酯,所得的三种胆汁酸酯经乙醇-NaOH水解得到纯猪去氧胆酸、猪胆酸和鹅去氧胆酸。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