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文献综述

 2023-01-12 03:01

开题报告内容: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总人口60亿中肿瘤患者人数达到了2000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连年增加。中国肿瘤网最近也公开统计报道,不到20年的时间,我国肿瘤发病率上升69%,死亡率增长了29%,前者大于后者,导致现有肿瘤人数将年年递增。肿瘤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病种之一。如此众多的肿瘤患者,更加剧了对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紧迫性。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和各种治疗手段、技术(手术、放化疗、激素治疗等)的不断发展,早期肿瘤的治愈率已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尤其是已经发生了浸润、转移的晚期肿瘤,化疗仍然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不幸的是,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 MDR)的产生,极大地降低了化疗的成功率。2

肿瘤细胞不仅可以对同类型的药物产生耐药,而且对未接触过的、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物也可产生交叉耐药,这种现象即被称为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的过度表达是介导肿瘤多药耐药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P-gp既能与药物结合,又能与ATP结合,通过ATP供能,使细胞内药物泵出细胞外,减低了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使细胞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化疗失败。

迄今为止,还没有P-gp抑制剂药物上市,其瓶颈在于:1)抑制剂对P-gp的选择性差;2)抑制剂对P-gp抑制活性低;3)抑制剂自身的毒性;4)抑制剂影响抗癌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此外,P-gp在正常组织中同样表达,主要分布在肠上皮细胞、肾近曲小管细胞等,并通过外流泵参与分泌外源性物质和毒性代谢物的过程。当P-gp的正常功能被抑制后,抗癌药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血药浓度水平提高,增加了其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P-gp抑制剂研发道路上的拦路虎。然而在扩大P-gp抑制剂的筛选范围后,人们发现作为药物先导物的化合物库-天然产物在抑制P-gp活性方面表现出了特有的优势,给抑制剂的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契机。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高效、低毒、高选择性抑制剂成为了P-gp抑制剂研发的新方向和重点。

川芎嗪(四甲基吡嗪)是从中药川芎中分离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脑血流等广泛的生物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多种疾病。近年来,川芎嗪在肿瘤性疾病中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川芎嗪不仅能够通过多种机制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转移,而且可以通过抑制P-gp的外排起到抗肿瘤细胞MDR的作用。而查尔酮类化合物同样来源于天然产物,其基本骨架结构为1, 3-二苯基丙烯酮,同样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5

本课题主要是川芎嗪和查尔酮两种天然产物的有效缀合,以期获得药效的加和或协同作用,同时抑制MDR的产生,提高化疗的成功率,并且使川芎嗪生物利用度低,代谢快,半衰期短,病人长期服用易致多种毒副反应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得以改善。

课题研究动态与预期目标

1976年Juliano等首次在耐药的中国仓鼠卵巢癌细胞中发现了P-gp,此后研究者对P-gp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迄今为止,对P-gp抑制剂的研发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代抑制剂(Figure 2):是以上市药物为基础,通过偶然发现,寻找的具有抑制P-gp活性的药物分子,如钙离子调节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RP)及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cyclosporinA, CsA)等。尽管第一代抑制剂具有较好的P-gp抑制活性,但这些化合物本身是P-gp的底物,需要较高的剂量才能发挥P-gp抑制活性,容易带来毒副作用,这也限制了第一代P-gp抑制剂在逆转MDR的临床应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