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及中国文化对英语教育的正迁移作用文献综述

 2023-02-14 07:02

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与外国在各个方面的交流越加频繁。现如今,出国留学成为了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家之间交往日益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此,我国对英语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英语教育在学校的普及力度越来越大,但南京大学教授丛丛却从英语发展现状中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如,中国学生在介绍西方节日或习俗时都能有话可说,知道如何准确的表达西方的节日或习俗。例如,在介绍圣诞节时,中国学生都知道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每年的12月25日成为圣诞节,节日期间各国都会举办隆重的纪念仪式,在平民家庭里会布置圣诞树、准备圣诞礼物等,中国学生甚至从小都会听过关于圣诞老人的传说和故事。基于对西方传统的了解和从小英语教学的影响,中国学生通常都能准确地对该节日进行介绍。但是,相关调查也表明当要求中国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却很少有人可以自信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例如,对于中国新年的表达是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曾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从小中国学生接受的春节表达是Spring Festival,但是当遇到其他译本时就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了。以上这些不足都表明我国在发展英语教育时只注重了介绍西方文化的教育,却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寻求解决措施,这对推进中国文化对英语教育的正迁移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失语症(Aphasia):最早的研究始于1861年法国神经学家Broca,对失语症的研究被称为失语症学(Aphasiology)。失语症是一种因大脑损伤或疾病而导致的部分或全部缺失语言表达的能力。中国文化失语(Chinese Cultural Aphasia)一词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丛丛教授在2000年的《光明日报》发文提出来的。其主要指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到西方文化在英语语法以及口语的锻炼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化的英语表达,也就是说如果英语课堂没有为学生创建出基于中国文化的一种英语情境,无论口语多么流畅标准的学习者都很难流利的向别人表述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主要是指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原有语言会对现学的第二种语言产生迁移现象,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此概念是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ido)1957年在《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一书中就曾经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就容易习得,而那些与母语没有相似之处的知识则较难习得。语言迁移可以促进第二种的学习,同样,也会造成抑制第二语言的学习。而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则表明语言学习者过度关注了语言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正迁移的重要性。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又叫助长性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输出成为了新时代中国跨文化交流人士的的重要任务,但是在中国学生从小学至大学的英语教材中却很少出现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中国英语的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与了解上,忽视了引入中国文化的教育,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为了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中国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困扰,本文将根据对中国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案以及中国文化对英语教育的正迁移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