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社交媒体新词ghost的汉译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文献综述

 2022-12-28 11: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拟研究问题:

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通信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和人联结的方式,现今人们不做任何解释就切断与某人的所有联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现象的出现要求新的言语去描述“ghost”这一英语社交媒体新词(通过词性转换而来)被用于描述这一现象,并流行起来。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英语社交媒体新词“ghost”的汉语翻译,例如“神隐”,用于描述相同的现象。本文拟通过认知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探讨“ghost”一词的构词,使用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对现有翻译做出评价,分析英语社交媒体新词翻译成汉语的运演过程和其中的认知心理机制。

  1. 研究意义:

聚焦于当下典型的语言现象,探讨新词如何生成,并结合认知心理语言学对现有翻译提出评价,分析英语社交媒体新词翻译成汉语的运演过程和其中的认知心理机制,为新词的汉语翻译提供一些启发。

  1. 采用的研究手段:

1.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对于网络新词和抽象词翻译的研究,从中借鉴前人值得借鉴的地方,并且思考新想法。

2. 描述法:描述认知心理语言学基本内容中与本文有重大联系的部分,并且应用其中的原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3.总结归纳法: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选定的课题归纳出具有创新性的结论,以验证问题。

  1. 文献综述:

“ghost”作为英语社交媒体新词被普遍使用,表示某人不做任何解释就切断他/她和另外一人的所有联系。2018年《社会和人际关系》杂志上刊登的一项针对1300人的研究称:这1300人之中,1/4的人曾被伴侣“ghosted”,1/5曾“ghosted”别人。“ghost”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现象,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Jennice Vilhauer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写到:“社交线索是调节自身行为的标杆。而lsquo;ghostrsquo;斩断了这些常见的线索,会使人感到情绪失调,对行为失去控制。”

强云(2010)研究了翻译的过程,提出翻译是一个理解源语和产生译语的连续性心理过程,该过程与言语理解和产生的过程相似:从辨认源语,建立源语意义,到产生表述动机,形成语义初迹,进而转化为内部言语并最终诉诸于外部言语(即译语)。生萍(2013)提出网络流行语都是网络语言中影响巨大的一个群体,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并且能反应时代特征的一种新兴语言,它们的产生往往与社会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可见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流行语翻译不单单只是一种语言间的转换行为,它更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即译者在头脑中所进行的概念整合过程。实验心理语言学将语言理解定义为:根据声音(或文字)建立话语的意义,即了解说话人所传递的消息的内容和意图。

  1. 论文构思:

导言: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经常遭遇某位朋友从自己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他/她们不做任何解释就切断所有联系。这种行为历史悠久,最近甚至成为风潮。2018年《社会和人际关系》杂志上刊登的一项针对1300人的研究称:这1300人之中,1/4的人曾被伴侣“ghosted”,1/5曾“ghosted”别人。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2018年12月的一份就业趋势报告Beige Book报导:不少雇主已经自称被“ghosted”,下属不打招呼就不来上班了,而且怎么都联系不上。“ghost”作为英语社交媒体新词被广泛使用,但它是如何生成的呢?汉语社交媒体上也有相同的现象,“ghost”的汉语翻译被用于描述这一现象,新词的汉语翻译又该遵循怎样的轨迹呢?本文将结合社交媒体时代的文化心理,使用语言学理论探讨“ghost”的生成;概述认知心理语言学理论,阐明其与词语翻译的强相关性,使用认知心理语言学理论对“ghost”现有的传播量最高的两个汉语翻译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