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依据
尽管巴别塔的传说只存在于圣经中,但其背后的寓意于现代这个文化碰撞、交融的世界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的确,当今这则故事多被用于强调翻译学的存在价值。但人们往往忽略,这座高塔通向的不单是语际的直接转换,它还可以通向一门能够为全世界共同使用的语言。
不少抱着世界大同愿望的先锋都先后探索过这一新兴领域,世界语(Esperanto)为其成果中最杰出的代表。它是由一名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Zamenhof 1859-1917)于1887年,以“全世界人民沟通的辅助语”为蓝图,构建的一门人造语。然而在势如破竹地推广后的一个世纪,这门本有望成为真正世界通用语的语言逐渐销声匿迹,以至现在不及英语。
本文旨在通过国际语的内在要求分析世界语未能延续推广的原因,并根据外在阻力讨论世界语焕发新生的可能性,以探讨Esperanto是否真如这一词的含义,只是人类的“希望”。该研究结果能够引发对于世界语初衷的反思,以及对国家间、语言间、文化间交流的未来的思考。
二、研究现状
除却单纯客观介绍世界语并分析其语言学价值的文献,从其余文献中反映出的观点基本可以按照对世界语命运的态度归为两派,即积极和消极。
其中站积极一方的学者多围绕必要性、优越性与普及性论证。多数都谈到(1)世界语于“平等”的意义,对消除民族隔阂纠纷、实现世界和平的推动作用;(2)世界语符合成为国际语的三个原则,即中立、易学以及满足社会与科学的交流需求,且在三方面都显示出相较于其他人造语言(Volapuuml;k,Occidental,Interlingua等),甚至是现存的自然语言更优越的传播条件;(3)14世纪,人类便已产生“书同文”的设想,自此开始了跨越六个世纪而热情不减的尝试,Esperanto也的确存在过辉煌的繁荣期。
持消极态度的学者多从性质、政治、文化角度出发,认为(1)从社会语言学看,世界语不是任何人母语的这一性质注定了它的消亡,有观点甚至将世界语看作一种不成熟的Creole,并预言它也会经历克里奥解体化(decreolization);(2)缺少政治基础的支持,世界语不可能存活长久,史实清晰地显示,一种语言的兴起必由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推动;(3)语言为文化服务,而世界语是零文化背景,这无疑是对教育推行、民间流传的一大阻力,因此世界语永远无法到达现有语言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而现如今,骤减的也不仅仅是世界语的学习者,研究此语的专家学者也逐年递减,该论题下著作的发表早已不复繁荣时的雨后春笋之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DifferenceTranslation Of E-C Plant Metaphors文献综述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翻译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Intercultural Tourism Translation文献综述
- 《永别了,武器》中的死亡意识 Death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文献综述
- 小说《荒野的呼唤》的标题内涵解读Reading of the Titles Implications in the Novel The Call of The Wild文献综述
- >中女性形象的解析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Rip Van Winkle文献综述
- 战争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女性主义觉醒之路 The Road to Feminism Awakening in the War Novel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文献综述
- 盖尔·琼斯小说《五铃》中的文革书写文献综述
- 中国神话英译本中的副文本分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