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梯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5 05:01

研究背景及目的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江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黄河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该河段水多沙少,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此,黄河上游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水电项目,其中以流域梯级水电开发模式最为常见。虽然梯级水电开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梯级开发势必会对天然河道及生态系统都有较大的扰动,开发管理不善将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往流域梯级水电研究侧重于技术经济方面分析,忽视水电梯级开发对流域河流、陆地等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所以,对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研究,既能确保流域环境能够得到保护,也为流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和依据,最终实现流域内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课题主要针对梯级水电项目开发对于环境影响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及其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生态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

本课题选取的研究实例为青海省贵德县山坪水电站(阿什贡梯级)工程水电梯级开发规划,针对其进行具体研究,对于今后水电梯级开发规划环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指导作用。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开展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湖南东江水电站、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等一大批综合利用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丰富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提出了许多实用、科学的预测方法。

国外研究现状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颁布实施,其他各国也逐步建立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的学者开始考虑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因素,但是传统的EIA主要着眼于工程的开发建设层次,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规划管理中没有有效地利用关于环境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规划决策中融入了环境影响评价,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的国家强调应将EIA扩展到政策层次,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 strategic environment assessment)的概念应运而生。SEA可定义为战略行为的环境影响评价,即政策、计划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许多国家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重视,美国的水利水电开发进入了一个综合资源规划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时期。综合资源规划是一个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系统。在加拿大,各级政府都已认识到,在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必须对包括水生和陆生资源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给予极大的关注。

研究内容

本文在对水利水电工程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青海省贵德县山坪水电站(阿什贡梯级)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详尽分析。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