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 论文选题的意义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微粒制备技术,超临界流体由于其特需的性质在微粒制备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微粒制备技术。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 supercritical fluid anti-solvent,SAS)的基本原理是将溶质溶解到合适的溶剂中(通常为有机溶剂)形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使溶液与超临界流体(通常为 CO2,经济、惰性、无毒、环保[1])接触,由于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远小于在溶剂中,接触后两者间发生快速的相互扩散,造成溶剂体积膨胀、密度下降,溶剂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降低,从而在瞬间形成较高的过饱和度而使溶质结晶析出,形成纯度高、粒径分布均匀的超细微粒[2]。
传统的微粒制备技术所得粒子尺寸分布范围较大,难以控制粒径大小,亦会导致热敏物质的分解、无法解决残留溶剂和抗溶剂等问题。在上述问题中,超临界抗溶剂法有其显著优点,因此工艺高度依赖于相平衡方案,对操作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1],故可通过对操作参数的调节,有效控制粒径大小、形态和分布;因其操作温度在 35~60 ℃之间,故尤其适合热敏药物微粒的制备;此外,该技术也能完全除去粒子中的残留溶剂和抗溶剂。因此,在药物微粒化方面,超临界流体结晶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盐酸胺碘酮(结构式如图1)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延长复极时间、动作电位时程以及不应期,且具有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具有的电生理作用及特性;同时非竞争性作用于beta;受体阻滞。故其可显著减轻外周血管阻力,对冠状动脉具有扩张效果[3]。
胺碘酮口服吸收缓慢,生物利用度35%~65%。单剂量口服后3~7h可达最高血药浓度。目前国内已有盐酸胺碘酮原料药、盐酸胺碘酮小针剂、盐酸胺碘酮普通片、盐酸胺碘酮胶囊等产品。
图1 盐酸胺碘酮
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盐酸胺碘酮属于BCSⅡ类( 低水溶性/高渗透性药物),该药物溶解度决定吸收速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相对于初始剂量的百分比,受到不溶解度的限制[4])的方法有制剂学方法、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等[5]。
目前, 常用的包合材料是beta;-环糊精 (beta;-CD) , 但是beta;-CD由于产生分子内氢键而溶解度较小, 对难溶性物质的增溶能力有限,加之刺激性较大。羟丙基-beta;-环糊精 (HP-beta;-CD) 是beta;-CD的羟丙基衍生物,有效克服了分子内氢键的形成而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和安全性,已成为难溶性物质增溶的主要包合材料[6]。
综上,为增加药物稳定性、减少助溶剂等带来的安全隐患,通过使用超临界流体结晶技术将其制备成包合物,提高其溶出度和平衡溶解度,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