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电力和电子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高电压输电领域,我国已相继建成投运多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随着高电压技术的不断发展,解决高压输电工程中的绝缘问题也变得愈发重要,对绝缘材料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然而,大部分绝缘材料的表面能较低,表面极性基团含量较少,致使其表面张力较低,亲水性和粘合性较差[2],在高压下易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严重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而限制了其在高电压输电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了电网电压等级提高的一大重要制约因素[1]。
为了解决这一关键性技术问题,通常采用表面改性技术对绝缘材料的表面进行处理,使其表面性能得到提高,以满足高压输电线路的绝缘设计要求,拓展其应用领域。
目前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主要有湿法化学法、紫外光辐照法、离子束照射法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法等。
其中,低温等离子体相较于其他改性方法具有条件简单、耗能低、时间短、效率高、无污染、对材料的基体性能影响小等优点,已成为当前等离子体和材料表面改性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2]。
等离子体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古人对于放电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研究,而有关大气压等离子体的研究则始于近代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产生臭氧这一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距今也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3]。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大气压等离子体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产生大气压等离子体的主要方式有DBD、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APPJ)和滑动弧放电(gliding arc discharge,GAD)[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