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背景: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疾病和心脏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截止到2030年,每年将会有2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早在1980年,DeWood采用链激酶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早期的急性心肌梗死,从而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确立了溶栓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临床所使用的溶栓药物具有价格昂贵、较低的纤维蛋白特异性、半衰期较短、伴随出血危险、易引发变态反应等缺点,因此亟待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血栓药物。
1 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是血液流动的过程中,在血管或心脏内膜的表面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非均匀性的半凝块状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
人体血液中存在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也称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降低时,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就会失去平衡,引起血栓形成。
2 抗血栓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血栓性疾病防治的药物主要为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血类药物和溶血栓药物,前两类药物用于防治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后一类用于溶解血栓。
在哺乳动物血液中存在担当溶解血栓作用的纤溶系统,纤溶过程包括2个基本过程:其一是在纤溶酶原激活剂(PA)的作用下,纤溶酶原(Pg)转变成纤溶酶(Pm),纤溶酶可以将血凝块上的不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产物,从而溶解血栓;其二是纤溶酶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降解,溶解血栓。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为纤溶酶原激活剂,如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
3 从链霉菌中发现的抗血栓活性物质链霉菌属于放线菌目的一科,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多见于土壤中。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