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据估计目前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与此同时每年因为乙肝死亡的人数达到近100万人。因此,乙肝病毒感染目前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而长期的乙型肝炎甚至会导致肝硬化以及肝癌发生的危险大大增加。目前临床上常用核苷类似物通过作用于乙肝病毒的逆转录酶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进而比较有效地达到了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1]。恩替卡韦为最新抗乙肝病毒的一线药物,它属于核苷类似物的一种,其通过抑制HBV多聚酶的起始、逆转录及DNA正链合成过程达到抗病毒的目的。与前几代核苷类似物相比,恩替卡韦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且副作用少,病毒变异力低,不易引起药物耐药等多种优势,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2,3]。甘草酸二铵是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其具有一定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4]。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当将恩替卡韦与甘草酸二铵联合使用时,具有更强的病毒性肝炎治疗作用,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及延缓肝纤维化发生,由此我们推测联合用药的疗效比单用每种药物更好[5,6,7]。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继蛋白组学以及基因组学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组学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通过核磁共振(NMR),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方法,通过测定血浆,尿液,组织等,对在生理病理刺激下生物系统中的各种内源性小分子(分子量lt;gt;)的变化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8,9]。其在生理学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疾病诊断以及药物开发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胞代谢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目前正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传统的代谢组学不同的是,细胞代谢组学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定性定量地检测生理病理刺激下靶细胞内各种代谢物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靶点的代谢物的变化规律。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本课题围绕甘草酸-恩替卡韦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两种代谢组学检测手段对本课题展开研究。首先,我们拟通过定量测定肝癌细胞系(HepG2)和乙肝合并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中的代谢物的水平来比较两种细胞模型中包括糖代谢,核酸代谢等各代谢通路的变化,从而阐明体外模型中HBV对肝癌细胞代谢的影响。其次,我们拟在乙肝合并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中分别单用恩替卡韦,单用甘草次酸以及两者联用,比较不同时间点各组代谢产物的差异,从而阐明恩替卡韦和甘草次酸联合用药增效的作用机制,进而为该药物组合的临床推广与使用注入科学内涵。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恩替卡韦作为最新的抗乙肝病毒的一线药物,文献显示,其与前几代核苷类似物相比(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明显地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效果,并且不易引起耐药现象的发生。而甘草酸二铵作为一种传统中药的提取物,临床数据显示其有一定的抗炎以及保护肝功能的作用。同时,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将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起到更好的抗病毒的作用,然而,其联合使用具体的增效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三:研究内容及工作计划
2.1研究内容
本实验使用肝癌细胞模型(HepG2)以及乙肝合并肝癌模型(HepG2.2.15),利用细胞代谢组学的方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两种不同模型中的代谢物的水平,从而比较两种细胞模型中相关代谢通路的差异。同时,在乙肝合并肝癌模型(HepG2.2.15)中分别单用恩替卡韦,单用甘草酸二铵以及两药联用,比较各组细胞中代谢组学差异。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