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靶空间结构的新型Xa因子抑制剂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1]。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血栓由不溶性的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可将血栓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及混合血栓。
动脉血栓通常导致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其主要诱因是血管壁异常(动脉硬化)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动脉血栓有着重叠但很不同的原因,高凝状态、血液淤滞和制动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也偶可发生在其它静脉,如肠系膜静脉。
近端DVT常进一步引起PE,在下肢DVT患者中,PE的发病率可达51%-71%。
目前用于抗血栓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纤维蛋白药三类。
由于血小板的显著作用,抑制动脉血栓的对策主要集中于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多采用抗血小板药。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和截留的红细胞以及少量的有关血小板组成,由于纤维蛋白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突出作用,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和治疗则多采用抗凝血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