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N-取代-9,11,12-三环-3-O-取代酰内酯红霉素衍生物合成路线优化文献综述

 2023-01-16 09:01

红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于感染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耐药菌株耐药性趋势不断增强,菌株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对耐药菌有效,具有良好药代动力学性质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研究变得格外迫切,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

深入研究发现,C-3位L-克拉定糖不仅不是抗菌活性必须基团,反而是诱导大环内酯类药物Erm基因表达而导致MLSB耐药的主要原因。

   通过将C3位羰基化后得到酮内酯,再辅以其他位点的联合修饰,如C-11,12位的环氨基甲酸酯,在环氨基甲酸酯的氮原子上通常还会连有芳基侧链以及C-6位连上一个芳基侧链。

从而增强其与作用位点的结合力,提高抗菌活性。

诸如泰利霉素(HMR-3647, 1)、喹红霉素(ABT-773, 2)、TE-802 (3)等,不仅克服了红霉素等的诱导耐药性,更是对耐药菌活性也非常良好。

   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表明,芳基侧链与核糖体的结合存在一个二级作用机制,使得含芳基侧链类化合物与核糖体结合更为紧密,活性更好。

而以TE-802为代表的三环酮内酯类衍生物改善了对酸的稳定性,延长了体内半衰期,还可以增加组织的渗透性,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与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相当或更好,对一些诱导型红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也具有抗菌活性,但对结构型MLSB耐药菌没有活性。

这是由于这类酮内酯结构中不含芳基侧链,因此不能与23S rRNA Ⅱ区的A752靶点结合来发挥抗erm基因介导的耐药菌的活性,只对mef 基因介导的耐药菌有抗菌活性,而对erm基因介导的耐药菌无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