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23b对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8 09:02

一、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AD)是一种在老龄人群高发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导致60%-80%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首要病因。

AD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记忆、认知和执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社交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彻底丧失。

主要病理特征包括beta;-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Abeta;)过度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s)、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1]。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研究透彻,目前存在多种假说,包括Abeta;级联假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胆碱能神经功能降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等 [2]。

目前FDA已批准上市用于治疗AD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利伐斯的明、加兰他敏和NMDA 受体拮抗剂美金刚。

此外2019年我国原创首个靶向脑-肠轴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甘露特纳胶囊被条件性批准上市,其对于中度患者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4]但是这些药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D的症状,对于AD的神经元损伤无法有效的清除和阻断,并不能完全治愈AD,其他类型的药物仍在临床实验中,还有部分药物由于多种原因已经终止。

[5,6]近年来研究显示,AD的发生与蛋白的糖基化异常密切相关。

在AD晚期患者脑内发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含量明显增加[8],患者脑脊液中唾液酸水平下降,平分型N-糖链增加[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