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Cas12a介导的核酸检测策略及其在食源性大肠杆菌检测当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2023-05-11 04:05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食源性大肠杆菌概述大肠杆菌(E. coli)最早由 Escherich 发现于1885年,作为条件致病菌的代表而广为人知,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显阴性,有着两端钝圆呈短杆状的形态特点,周生鞭毛且数量较少(5条以下)[1]。

致病性大肠杆菌按照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可分为以下6类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弥散黏附性大肠杆菌(DA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2]。

作为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可生存,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

而现如今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已有多种菌株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1]。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能够引起人体或动物胃肠道感染,主要是由特定的菌毛抗原、致病 性毒素等感染引起的,除胃肠道感染以外,还会引起尿道感染、关节炎、脑膜炎以及败血型感染等[3],威胁着人体健康。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培养法一种传统的分离鉴定大肠杆菌的方法,需要通过液体培养基培养提前增菌10-20 h, 后将其定量涂布到培养皿上,37 ℃培养18-24 h。

利用大肠杆菌菌株一般不发酵山梨醇的特性,可以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初步分离, 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呈无色半透明状[4]。

这种方法准确度虽高,但耗时耗力。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将待测抗原或抗体与抗体或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再与酶标记的二抗反应,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的结合位点相结合,从而使反应具有高特异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