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曲霉毒素(aflatoxius ,AF)是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伦敦郊区发现,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AF所致。
在AF中, 已知毒性大小的排列顺序为AFB1 gt;AFM1 gt;AFG1 gt;AFB2 gt;AFG , AFB1 是已知最强的经口致癌物质。
黄曲霉毒素对粮食、油料及其加工的成品或半成品的污染是相当广泛的,特别是花生、玉米、棉籽及其制品。
AF的检测程序可分为3 个步骤:萃取、净化、测定。
而测定方法有薄层色谱法(T 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RIA)等。
关键词: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前处理1. 黄曲霉毒素B1的介绍1.1黄曲霉毒素的发现黄曲霉毒素(aflatoxius ,AF)是20 世纪60 年代在英国伦敦郊区发现, 那时10 万只火鸡突然发病死亡, 追究原因是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 进一步研究发现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AF 所致。
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 目前已发现有20 种之多, 已确定结构的有AFB1 、AFB2 、AFM1等18 种, 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 前者为其毒性结构, 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
AFB1 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物质, 1993 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甲类致癌物, 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止死亡。
许多国家对AF的产生、代谢、毒性、分析方法和去毒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末, 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检测方法的改进。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