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
- 课题背景
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是一种苯丙胺类精神兴奋剂(amphetamine - type stimulant,ATS),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严重的戒断症状[1]。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的报告,ATS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二广泛使用的非法药品[2],严重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只有准确筛查出吸毒人员并对其进行戒断治疗,才可以使危害逐渐减小。因此,必须将药物依赖性和戒断症状的产生机制研究透彻。然而ATS的依赖性涉及到心理依赖、戒断反应和急性、慢性毒性反应等,涉及机制比较复杂,某些及机制仍是模糊的。
近年来,代谢组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揭示药物滥用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机制是一个重要的手段[3]。通过对甲基苯丙胺的代谢组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探寻其依赖性和戒断症状的产生机制,从而筛选并确定吸毒相关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准确筛查出吸毒人员。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如前所述,甲基苯丙胺等兴奋性化学合成品的滥用和成瘾已严重影响社会安定。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谢组学在毒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代谢组学可作为探究毒品成瘾机制的线索,解释生物学机制中的内源性病理状态和外源性化合物衍生的毒性作用。关于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探究毒品成瘾性机制,确定吸毒相关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王玫等人[4]在2015年《甲基苯丙胺滥用人员尿液代谢组学初探》中,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对 20 名甲基苯丙胺滥用者与 20 名正常人的尿液进行检测,共发现 20 种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为发现甲基苯丙胺滥用判定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了依据。
Xie等人[5]在2016年发表的文章中通过对海洛因成瘾者的头发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山梨醇和皮质醇增多而花生四烯酸、谷胱甘肽、亚油酸和肉豆蔻酸减少,表明海洛因成瘾者的能量代谢、山梨醇途径和免疫细胞功能受到了影响,为发现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能。
郑天[6]在2017年《海洛因多次给药大鼠脑脊液代谢组学模型的建立》中, 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不同给药阶段大鼠脑脊液中内源性化合物的变化,发现连续给药大鼠脑脊液中的myo-inosito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得出myo-inositol可能是潜在海洛因滥用生物标志物。
Gu等人[7]在2020年发表的文章中,首次应用基于微阵列的miRNA分析甲基苯丙胺和海洛因滥用者的血清样本,发现甲基苯丙胺滥用者miR-9-3P显著升高,海洛因滥用者let-7b-5p, miR-206 和miR-486-5p有所升高。他们的研究增加了血清miRNA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确定吸毒者的可能。
Moreira 等人[8]2016年的文章中,选取24 名健康人和 12 名可卡因使用者为研究对象,ELISA 试剂盒测定血清中 IL-6 和 IL-10。统计结果显示可卡因使用者血清 IL-6 水平(P = 0.037)明显增加,IL-10(P =0.007)显著减少;IL-6/IL-10(P =0.013)显著增加。该结论提示外周细胞因子可以作为可卡因使用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诊断和有效治疗的观察。
Choi等人[9]2017年对注射甲基苯丙胺的大鼠模型进行了尿液和毛发的代谢特征分析,在毛发样品中发现一些代谢物如乙酰肉碱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意味着甲基苯丙胺使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并且得出动物毛发可作为一种可靠的药物依赖性诊断标本。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