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以贵州安顺公交车坠湖事件为例文献综述

 2023-06-07 09:06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 国内对网络舆情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总体来说发展速度快,研究量从2005年开始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演化过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状况研究以及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策略研究。

第一,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演化过程。

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网民意见、态度和情绪的集合,并把网络舆情视为社会民意的展示及反馈渠道[1];有学者则把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等同,认为网络舆情本质上是社会情绪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的公共表达[2];还有学者进一步认为网络舆情是公民对国家管理者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围绕社会事件产生、发展的,通过互联网表达的[3]。

在对网络舆情的基本认识的理论基础上,学者进一步认识到网络舆论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公共危机的出现,学者李礼认为网络舆情是各种言论、观点在网络环境中的碰撞和交织并持续扩散、发酵而形成[4];学者刘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某一特殊事项刺激、与民众利益高度相关,且能短时间内汇聚大量信息,并在一个区域或某一社会层面的民众中引起广泛关注,能产生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就网络舆情的演化阶段,学者们根据案例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

有的学者通过拟合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热点话题演进趋势线,计算关键时间点,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突发期、蔓延期及消散期[5];有的学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并在参考崔鹏等、李诗悦等、滕文杰关于网络舆情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冠肺炎网络舆情的现状与特点,构建了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四点四阶段演化模型 基于触点的发阶段、基于燃点的爆发阶段、基于拐点的降温阶段和基于融点的失焦阶段[6]。

第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状况研究。

从影响地方政府应对因素来看,有学者以人民网舆情频道选取的83个舆情案例事件为数据来源,利用OLS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并发现网络舆情事件危害程度、媒体关注度、上级是否介入、行政层级、信息透明度、注意力分配对地方政府舆情事件回应形成显著影响,这有助揭示地方政府现实回应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链,并从理论层面进行提升[7];从地方政府回应状况来看,有学者指出政府响应黄金时间应为事件发生10天内且在突发舆情危机事件中,政府要不断进行回应并通过减少回应时隔、增加回应次数、拓展回应主体、调整回应策略等措施提高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回应效果[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