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交通标线标志设计研究,很大部分都是对功能的研究,交通标线标识的设计很多都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较为先进的设计模式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有很多标志标线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对标志、标线功能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不能完美的与城市交通发展匹配,有些设计不仅没有合理的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甚至还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安全等问题。
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城市交通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虽然还没有针对机非混行状态下机非机非共享的研究设计,但也在城市道路资源有限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共享”方式的道路交通组织形式。主要成果有:2010年,在分析总结了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我国交通状况的基础上,王维礼首次提出了国内合乘优先的规划内容。同时在分析我国一些城市交通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简要设想。王维礼所提到的合乘优先即为HOV车道(High Occupancy Vehicle Lane),又称为即共乘车道或者多乘员车道,最早是由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具有高乘载,高容量的专用车道,在交通管理中将仅供乘坐至少某一规定乘客数的车辆通行的车道称为高容量车道。我国在公交专用道的基础上引进这一概念,用以提高行车速率,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环保。2014年前后,江苏省无锡市首次引用此理念,设置并运行了国内首条“3 多乘员车辆专用车道”来治理交通拥堵。
通过对国内不同类型的共享车道的研究分析发现,加入“共享”理念之后,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1.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对交通规划、导视设施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年间,提出了许多世界上还没有的概念,由于美国工业发展进程较快,先进技术的进步也解决了很多的交通问题。国外许多专家针对共享车道问题,对国内的道路交通现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也都设计出了与自己国家交通法规,组织管理等方面相匹配的道路标志标线。
荷兰很久之前提出在很窄无法标出自行车道的道路上设置“建议道”。使用一条虚线,来表示一个非机动车骑行者遇到相反方向的人时必须使用的区域。有时他们会用红色路面(自行车道的颜色)来标记,以使这个建议更加明显。虽然建议车道没有法律地位,但是,用于暗示自行车道的线条和颜色的影响力。几乎所有的道路使用者、骑自行车的人和开车的人都承认建议车道是自行车的优先区域,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不能干扰自行车。荷兰建议车道仅用于没有标注中心线的道路,他们鼓励驾车者在道路中间附近行驶,并且只有在遇到迎面而来的车辆时才向右行驶。当汽车因为迎面而来的交通而不得不进入侧区时,自行车受益于当司机换车道时发生的自然让步。因此,最终的效果是产生了想要的车道共享行为,给骑车人一个足够宽的行驶区域。作为1997年通过的国家“可持续安全”计划的一部分,对小型农村道路的标准处理改为使用建议车道,同时将速度限制从80km/h降低到60km/h。计划实施后在一项涉及700多公里农村道路的大规模前后测试发现,这种新布局再加上速度限制的变化,将整体事故率降低了17%。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