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的没有用物理方法隔离的机非共用车道。而非机动车仍然是绝大多数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选方式,而它们与机动车形成的混合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相互干扰十分严重。这不仅会增加城市交通的拥堵程度,而且会对非机动车骑行者以及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鉴于我国多年以来一直都存在这样的一种不利于城市交通发展的混行现况,国内学者们对于共用交通进行了比较全面、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成果如下:
关士托从路况、交通需求以及需求点与过街设施对应位置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了单侧双向非机动车道的适用性情况,他总结出了单侧双向非机动车道设置的适当条件。还阐明了单侧双向非机动车道具体设置的相应原则、不同情况下的车道所应该设置的宽度、车道布置的形式以及机非隔离道路的具体设计方案,并以北京市中北大道和成都市云岭东路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单侧双向非机动车道的可行性。
陈永恒利用石家庄市典型路段的交通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无物理隔离路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速度特性,通过比较各种典型位置的非机动车辆的平均速度,解释了相邻车道中受机动车影响的骑车人的复杂交通行为;提出基于时间空间转换思想的交通调查方法,建立了机动车速度的回归模型并通过了F检验,模型中涉及了非机动车流量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最小横向间距等参数。
张水潮研究了非机动车越线行驶的需求遵循负指数分布的概率模型,这与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际调查数据均一致。同时,结合实际的交通调查,得到了机动车流中开区间出现的概率函数。最终得到了非机动车越线行驶的概率模型。
1.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荷兰提出在非常狭窄以至于无法标出自行车道的道路上设置“建议车道”。荷兰提出的“建议车道”仅用于没有标注中心线的道路。在默认情况下,他们鼓励驾车员在道路中间附近行驶,并且只有在遇到迎面而来的车辆时才向右行驶。当汽车因为迎面而来的交通而不得不进入侧区时,自行车受益于当司机换车道时发生的自然让步。因此,最终的效果是产生了想要的车道共享行为,给骑车人一个足够宽的右侧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他们对汽车交通的优先权被建议的力量所认可,使用了线条的魔力,在某些情况下还使用了特别的颜色。“建议车道”在城市和农村都有使用,计划实施后在一项涉及700多公里农村道路的大规模测试发现,这种新布局再加上速度限制的变化,将整体撞车率降低了17%。
在美国,机非共享车道标线是由一个顶部有双人字形和自行车轮廓组成。共享车道标线旨在传达两个信息:此车道自行车是可用的;机动车驾驶者应注意前方自行车。在美国的几个城市里他们将共享车道标记设置在标记中心距离路边11英尺或更远一点的地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