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运河扬州》的后期剪辑文献综述

 2023-11-20 03:11

文献综述

本次课题主要是以记录扬州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出发点,进行现状分析与价值研究。纪录片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新媒体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利用非遗纪录片的记录特点保存非遗项目最鲜活的存在形式,又可以利用其传媒优势为非遗项目增加公众认识度、开拓传播范围对中华子孙也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对文化的输出和国威的彰显,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发展纪录片不仅仅是让传统手艺得以弘扬和传承,还是让中华文明走向国际的基石。[1]

(一) 纪录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国外纪录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的纪录片创作者,严格来说是“技术探索者”,具有一种影像记录创新的精神,他们更关注的是科学而非纪录片本身。[2]据记载,从1896年2月开始,卢米埃尔的影片在国外相继公映,打入伦敦、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瑞士、西班牙、意大利、塞尔维亚、俄国、瑞典、美国,不久之后进入阿尔及利亚、印度支那、日本、墨西哥等地,并在两年之内,到达了除南极之外的各个大陆。

国外的纪录片经过许多年的运作,已经走上相对成熟的发展道路。在艺术创作上,注重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反映历史和文化,制作成本高昂,拍摄手段先进,表述注重故事手法。

国外纪录片的受众目前正呈现出逐渐扩展的趋势,即从文化水准较高向较低扩大,年龄层次由中年向老年和幼年两端扩大,逐渐形成橄榄型。在一定程度上,这和这些国家的中产阶层在社会中的比例有着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国外的纪录片受众已成型,而且非常稳定,并从高端向低端扩大和蔓延,逐渐影响覆盖整个主流社会。[3]

2. 国内纪录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纪录片作为记载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载体,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所以,倘若独立于时代之外背景之外,纪录片则是空谈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今天,文化愈来愈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但与此同时,人类的人文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当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课题,比如人文精神的滑坡、美学观念的动摇等在以传媒为主渠道的大众文化传播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中国纪录片发端于1905年的中国纪录电影,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从早期的《话说长江》到中期的《农奴》直至《望长城》这样优秀影片的出现,为中国纪录片树立了经典标杆。[5]随后的几年,我国纪录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05 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 12 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该片在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誉的同时,在艺术创作和市场开发上都做得比较成功。[6]

新中国电视纪录片发轫于新中国电视开播之时,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但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进入一个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结构,伦理价值,道德观念,都发生了重大转移,人们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生存关系越来越关注了。电视纪录片恰恰能够以一种影像媒介的话语方式展示这种真 实的社会生存状态。[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