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运河扬州》的前期策划文献综述

 2023-11-20 03:11

文献综述

1.课题研究的现状

维尔托夫曾说:“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的结合起来。”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目前,中国大运河项目已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扬州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文化已成为构建扬州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全面盘点与深度解读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成为学界的重任与使命,此课题值得深入探究[1]

2.纪录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纪录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学者钟大年认为:“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迄今)。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和影像记录价值,对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纪录片创作着眼于百姓生活发展、社会变迁、文化背景和大众情绪,通常以一个镜头透渗着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缩影,使人们能从纪录片里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与相关。纪录片创作者们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形成了形态各异、观念多元的优秀作品,丰富了纪录片的“大花园”[3]

纵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可看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是上世纪 80 代;90 年代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多元文化共融共生和商业化、娱乐化浪潮席卷传媒界的大背景下,中国纪录片步入低谷;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纪录片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中国纪录片开启了多元发展的新征程 ;特别是近年来,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和《魅力纪录》高姿态登陆央视一套晚间次黄金时段,开启了中国纪录片欣欣向荣的元年。另外,纪录电影也能够在院线上映,使影院也成为中国纪录片的有效传播和运营平台。相较于每年上映的电影总量,纪录电影的数量少之又少,但是从近年来纪录电影上映数量的变化来看,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4]。2012 年,《舌尖上的中国》着实让纪录片火了一把。2013 年,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播出联盟顺利成立,现实题材纪录片强势回归。这些事件都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日渐繁荣。2013年,中国纪录片文化形态逐步丰富,主流文化以更加具有文化内涵与亲和力的方式实现有效传播,大众文化为纪录片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精英文化则坚守着纪录片的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使命[5]

纪录片本身既是一种大众文化,同时也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它与文化紧密相连,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渗透了文化因素[6]。如今,无论是在纪录片的政策、平台、作品上,还是在创作观念、产业化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比如新媒体与纪录片进一步融合,新媒体纪录片正在成熟,纪录片新媒体传播将开辟新的空间,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使受众面更加广泛,都极大的传播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强劲冲击越发明显,更多节目和人才从传统媒体奔向网络,连 BBC 和探索传媒集团这样的旗舰传媒公司都备感压力[7]。我国的纪录片行业还存在着行业标准不够规范、纪录片题材同质化、制作机制松散以及商业价值变现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纪录片从业者共同努力。

(2)国外纪录片研究现状

世界纪录片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前进,纪录片的原始时期(1895-1900),代表人物是卢米埃尔兄弟和乔治·梅里爱;草创时期(1915-1929),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和前苏联纪录片的创造者吉加·维尔托夫;影响社会发展的阶段(1920-1940),代表人物是约翰·格里尔逊、帕尔·罗伦兹和莱尼·雷芬斯塔尔。三十年代,约翰·格里尔逊组织进行了英国记录电影运动,这是一次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变革历史记录时期(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尤里斯·伊文思、让·鲁什和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关注人类自身时期(20世纪70—至今)。美国学者比尔尼科尔斯在《纪录片的人声》(The Voice of Documentary)一书中将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西方纪录片的演变分为 4 个阶段[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